中国学位制度多样化:结构与演变动向
伊继东等
伊继东[1] 张宝昆[2] 李兴仁[3]
[摘要]高等教育多样化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不仅是适应社会对人才多规格需要的较好选择,也成为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本文从中国学位制度多样化角度,探讨了我国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结构与演变动向。研究结论是:中国学位制度正在向国际化、多样化、特色化的方向演变。
[关键词]中国学位;制度;多样化;结构演变
进入21世纪,中国学位制度已经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尤其显著的是近20年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呈现了多样化,这些变化导致了中国研究生教育不仅在规模上发生了连续多年的增长趋势,中国在校研究生将突破100万人大关,而且中国研究生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等多个方面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中国学位制度丰富多彩。在这种背景下,学位制度不仅对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会对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本文将对中国现行学位制度的多样化进行概述,并分析中国学位结构的演变动向。
一、中国学位制度的结构
中国学位制度的特点可以用三句话加以概括:一是建立时间晚。正式建立学位制度的时间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正式建立研究生教育始于1935年民国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十分缓慢。1949年建国后研究生教育历经坎坷,规模也不大,直到1981年才正式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该条例的意义非凡,不仅因为它是中国建国后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文件,而且对中国以后的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和提高研究生教育层次产生了深刻影响。二是发展迅速。自该条例于1981年正式实施以来,中国的学位制度[4]由最初的直线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制度演变成一个种类多样,形式多样和层次多样的学位制度体系。三是中国特色。中国的学位制度严格说是学习和移植西方发达国家的结果。但是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的学位名称、学位种类、学习起点、学习年限和获得方式并不完全与西方一样,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国际化、规模化、特色化、层次化和多样化为主要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中国学位制度的结构从1981年正式实施以来,这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明显的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年-1991年)建立和完善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位制度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走向结合,表现为:硕士和博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对规范中国研究生教育,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位制度基本是直线型的。即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体系基本形成,三级之间递进关系明确,并且主要是以学术标准加以衡量,这一阶段的研究生教育主是培养从事教学与科研的人才,授予的学位是以学术为主要特征,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规模很小,选拔严格,要求很高,1990年以前,全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在三万人以内。这种直线型的研究生教育如下图:
4 6 5
学士 硕士 博士
说明:0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经高考后进入大学本科学习。箭头表示学程方向,箭头上方数字表示学习年限,箭头顶点表示学位名称。
第二阶段:(1992年-至今)多样化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位制度处于探索和变革阶段,出现了多样化的变革并快速发展,这种变化主要是发生在硕士研究生层次。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快速发展,一些非教学和科研的用人部门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单一的学术性学位制度无法满足人才需求,因此中国政府于1990年开始仿照美国试办工商管理硕士,此后又相继试办了建筑、法律、教育、工程专业硕士,在此基础上于1997年7月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专业学位是作为一种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也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专业学位的出现,与中国现行学术性学位形成并列关系。所不同的是:①专业学位的授予大多在硕士层次,形成了中国硕士学位的多样化格局;②授予专业学位的高等学校应在相关的学科、专业有相应的学位授予权;③这种专业学位主要特征是应用性为标准、强调攻读这些学位的人必须有4-8年的工作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下图: 说明:0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经高考后进入大学本科学习,箭头表示学程方向,箭头上方数字表示学习年限,箭头顶点表示学位名称。虚线连接表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攻读学术硕士多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攻读专业硕士多为在职人员。
90-2000年中国专业学位情况表
专业学位名称 |
设置
时间 |
开展
时间 |
在学人数 |
授予学位人数 |
试点单位数 |
教育指导委员会(或评估委员会成立时间) |
学士 |
硕士 |
博士 |
学士 |
硕士 |
博士 |
学士 |
硕士 |
博士 |
工商管理硕士 |
1990年10月 |
1991年3月 |
|
23,316 |
|
|
8,067 |
|
|
60 |
|
1994年9月 |
建筑学 |
1992年11月 |
1992年11月 |
3,263 |
1,052 |
|
3,501 |
841 |
|
21 |
13 |
|
1992年 |
法律硕士 |
1995年1月 |
1995年5月 |
|
5,379 |
|
|
1,065 |
|
|
28 |
|
1997年12月 |
教育硕士 |
1996年4月 |
1996年6月 |
|
3,447 |
|
|
395 |
|
|
29 |
|
1999年7月 |
工程硕士 |
1997年4月 |
1997年10月 |
|
30,647 |
|
|
739 |
|
|
96 |
|
1999年1月 |
临床医学 |
1997年4月 |
1998年7月 |
|
7,341 |
2,255 |
|
819 |
45 |
|
70 |
34 |
1999年1月 |
口腔医学 |
1997年4月 |
2000年10月 |
|
0 |
0 |
|
0 |
0 |
|
19 |
6 |
|
公共卫生 |
1997年4月 |
|
|
|
|
|
|
|
|
|
|
|
农业推广硕士 |
1999年5月 |
2000年1月 |
|
0 |
|
|
0 |
|
|
24 |
|
2000年1月 |
兽医学 |
1999年5月 |
2000年1月 |
|
0 |
|
|
0 |
|
|
9 |
2 |
2000年1月 |
公共管理硕士 |
1999年5月 |
2000年10月 |
|
0 |
|
|
0 |
|
|
24 |
|
|
高级管理人员
工商管理硕士 |
2002年8月 |
2003年3月 |
|
|
|
|
|
|
|
|
|
2002年8月 |
军事硕士 |
2002年8月 |
未定 |
|
|
|
|
|
|
|
|
|
2002年8月 |
合 计 |
|
|
3,263 |
71,182 |
2,255 |
3,501 |
11,933 |
45 |
21 |
372 |
42 |
|
资料来源:吴镇柔等《中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从1990年最早开办工商管理硕士后,短短十多年间已开办了13个专业的在职专业硕士学位,在校生现已发展为近十万人,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已扩张到372个,专业博士培养单位42个,为社会培养了数万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现每年报考攻读专业硕士的人数达到数十万人,随着专业学位在中国受到在职人员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并且为已获专业硕士的在职人员提供了进一步深造,攻读学术博士和专业博士的条件,目前中国在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兽医学三个专业已经开办了专业博士学位,现中国学术界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正在探讨开办教育学、法学、工商、建筑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可以肯定,随着中国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会在中国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为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新的贡献,并进一步促使中国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二、中国学位制度多样化的演变动向
中国学位制度20多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新世纪后,最近几年来这种变化更加显著,中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在以下五个方面发生进一步演变。
变化一:中国学位结构向国际化方向演变
截止到2003年3月,由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并承认的国际合作办学授予学位项目已启动了100项,涉及中国数十所大学和全国许多省份,包括文凭教育、学士、硕士和博士四个层次,涉及多个中国较为紧缺的学科和人才培养,有企业管理文凭、航空安全文凭等;有商务管理学士、通讯工程学士等;有工商管理硕士、临床心理学硕士、法律硕士、商学硕士、计算机科学硕士、国际会计硕士、国际经济关系硕士等;还有少量的机械工程博士、眼视光学博士等,在学各类学生近5000人左右。合作国家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比利、英国、法国、加拿大、挪威、荷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具体情况详见200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告)。如果加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校与国外合作办学的非正式项目,其规模是非常可观的。从中国高校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人才情况看,硕士层次的国际合作授予学位为主流,并主要以工商管理、计算机、国际会计等中国急需专业人才为主。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和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外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人才的趋势有增无减,授予学位的层次多样,学科多样及相关政策会更为灵活,带有与国际学位制度接轨的国际化特征。
变化二:中国学位结构向规模方向演变
中国目前招收硕士生的单位有799个,其中普通高校454个,科研机构345个。尤其是硕士点设置审批权逐步下放到省一级单位后,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十分迅速,新增硕士点增长很快。博士招生单位398个,其中普通高校242个,科研机构156个,虽然博士点设置审批权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控制,但招生数量和新增博士点仍然也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1978年至2003年25年间中国总计招收研究生已达到1539300人左右,但其中仅1998年到2003年就招收了93.3万,研究生招生规模近五年的增长惊人,预计到2005年,中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将突破120万人大关。1999年至2003年研究生教育增长情况如下表:
|
招生人数 |
年增长比例90% |
2003 |
27万 |
35% |
2002 |
19.6万 |
22.5% |
2001 |
16.52万 |
24.5% |
2000 |
12.85万 |
39.3% |
1999 |
9.22万 |
27.1% |
合计 |
93.3万 |
平均增长29.9% |
资源来源:《2003年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公报》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从2000年开始年招生突破10万人大关后,每年招收研究生人数都有相当大的增长。其中每年招收博士生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现在校博士生已达15万人左右,每年授予博士学位人数在2.5万人左右,仅次于美国和德国。预计在2005年-2010年,中国大陆每年授予博士学位人数将达到5万人,成为世界第一,超过美国,2001年美国授予博士学位4万人左右,德国授予博士学位3万人左右。每年授予硕士学位会在35万人左右,也会是一个位居世界前列的可观数字。从所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机构和学科分布情况看,已覆盖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所有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已呈现日愈规模化的特征。
变化三:中国博士后流动站设置向特色化方向演变
从80年代初期,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仿照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创办博士后流动站制度之后,该制度为中国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全国设有博士后流动站970多个,另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在中国大型企业及一些骨干企业中设有400多个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在站科研人员近万人,预计到2005年后,中国还会进一步扩大博士后流动站在研人员,使在站博士后人员达到2万人左右。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制度已形成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三分天下的格局,所涉及到的学科和从事的科研项目几乎覆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领域,为中国的科技和社会进步,尤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成长作出巨大贡献。特别应当注意的是中国博士后流动站虽是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一项制度,但又不同于西方,可以看作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最高层次。该项制度由国家人事部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在站博士后科研人员由国家人事部统一管理,被视为中国一个备受重视并且科研条件优越的特殊群体,形成了中国博士后不同于西方并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制度,培养博士后人员的资金、管理模式等多个方面富有中国特色,对中国研究生教育向高层次方向演变产生推动作用,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
变化四:中国学位结构向多层次化方向演变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结构变化最大的是硕士层次,这一层次的研究生不仅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力军,在校硕士生占我国研究生教育的90%左右,而且这一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变化最大,并向多样化方向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术型研究生发展迅速,为中国教学科研机构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同时为我国发展博士生教育奠定了基础;二是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即专业硕士异军突起,近十多年来已开办了十三种专业学位教育,未来还会进一步扩大,为在职人员攻读学位、接受研究生教育开辟了广阔渠道,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现每年报考在职攻读专业硕士的人数有数十万人,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已近九万人。从近年发展情况看,专业学位颇受在职人员和企事业用人部门的欢迎,预计今后几年还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开办更多的专业学位;三是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层次的发展势头和发展前景看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扩大,对外合作办学日益活跃,截止到2003年3月15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准授予国外学位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合作办学在办项目已达到100项,使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了与国外发达国家接轨,互相承认学位的国际化特点;四是在硕士学位为主的基础上,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结构已发生一些重大变化,这两个层次学位结构已演变出多种形式,如学士学位分为三种:大学本科优秀毕业生获带有学术型的学士学位;在职人员获专业学士学位;中国成人高校也在探索学士学位的授予试点。博士学位也分为三种:学术型博士学位,为在职人员设置的专业博士学位,与国外合作培养博士。
变化五:中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向多样化方向演变
从现行中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模式和基本原则看已呈现了多样化,如考试时间、科目、方式、种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中国博士招生考试由招生单位自行确定,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确定各自的招生考试时间、方式、科目、命题、评卷和录取自主权,其中博士生导师对是否接受申请人、怎样考、是否录取报考者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博士生入学考试是中国现行最灵活并最多样化的制度,这意味着中国有多少博士招收单位就会有多少种入学考试方式;二是中国硕士招生考试除实行政治、外语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其它业务课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命题考试,初试合格后还须复试,是否录取攻读硕士学位,招生单位有很大的自主权。除这一录取方式外,中国还实行对重点院校少数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5%,经推荐后、免试入学直接攻读硕士或进入硕、博士连读系列,此举在于激励本科生努力学习。另外还实行委培、定向硕士研究生和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入学考试与录取的灵活政策。加强了招生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使毕业研究生更好地为用人单位服务;三是为加大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的力度,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人才而设置了专业学位,使专业硕士生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专业硕士最大的特点是考试相对宽松,如考试内容突出应用性,考试时间和方式也和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不一样,对于不开学校多年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业绩的人来说考试压力会小些。这意味着中国已存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两种不同的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和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招生录取政策;四是中国与外国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招生入学考试要求与标准也呈现多样化,并无固定的模式,但基本点是要求外语水平高,要求达到外国合作高采取标准,当然也适当照顾中方报考人员的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中国学位结构近20年来向国际化、规模化、特色化、层次化和多样化的演变动向使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面貌,中国研究生教育正在成为一个有自身规律并富有活力的独立教育层次。实践证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研究生教育对于提高我国教育层次和教育重心,保证向中国社会提供大批高层次人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优化和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特别注重增加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比重,以满足国民经济主要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有必要做好研究生现有学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学位制度,很有必要重新颁布一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法》,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研究生教育数量扩张并多样化发展的同时,必须处理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多样化与统一性的关系,既要培养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又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现已加入WTO,应注重一手发展国内研究生教育,一手不断推动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使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比重有更大幅度的提高,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全球竞争、知识经济,高科技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不仅使我国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大国,而且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强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年钅监 》2000年 2、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2-2003年 3、吴镇柔等《中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06-12 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国外学位与香港特别特政区学位合作办学在办项目名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4) 6、杨景尧《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之研究》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2003年4月版。
-------------------------------------------------------------
[1]伊继东: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高教所所长 高等教育学博士 教授 昆明650092 [2]张宝昆:云南师范大学高教所副所长 高等教育学博士 昆明650091 [3]李兴仁: 云南师范大学高教所 教授 硕导 昆明650092
来源: http://www.fzu.edu.cn/h49/article.php?p=29
上海剑牛礼服---学位文化的传承者!! !
|